基辅到底是Kyiv还是Kiev:语言背后的角力

历史上,使用英语的人们把乌克兰的首都称为Kiev。1883年,《牛津辞典》正式收录Kiev一词,随着大英帝国扩张的脚步,Kiev之名在全球传播开来。

1991年,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

1995年,乌克兰决定,不再使用根据俄语发音翻译过来的Kiev,而将其更改为根据乌克兰语发音翻译的Kyiv。

乌克兰向世界大声呼吁自己是一个独立国家,迫切地去除俄罗斯帝国时期与苏联时期“俄罗斯化(Russification)”留下的影子。

乌克兰地名“去俄化”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1995年至今,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乌克兰一直在努力推动首都名称在英语中的改革。

直到2018年年底,乌克兰外交部积极带头发起KyivNotKiev运动,还在官方新闻发布会中不断凸显Kyiv的存在感和重要性。

不久,大部分主流美国英语出版物开始停止使用Kiev。

2019年,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更新了各自的风格指南,开始使用Kyiv。对此,美联社解释道:

To many Ukrainians, the former spelling Kiev appears outdated because it is associated with a time when Ukraine was part of the Russian and Soviet states, rather than an independent country.

大部分乌克兰人可能会认为Kiev这种拼写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了,它会让人想起乌克兰还属于俄罗斯或者苏联一部分的那段时期,不能体现乌克兰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要把一个地名翻译成非本地语言有时候非常棘手,用母语表达的地名很可能和目标语中的完全不同。

比如说希腊,英语称为Greece,在希腊母语中是Ελλάδα,用拉丁字母表示为Elláda。但其实,希腊正式的国名叫Hellenic Republic,希腊语为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这么一看,中文译名其实很贴切,早年中国做翻译的人确实很有学问,也愿意动脑。

英语里之所以普遍用Greece来指希腊,是因为罗马人在希腊最先接触到的是Graecians,这只是古代希腊的一个部落,但罗马人用这个名字称呼所有的希腊人。

罗马帝国强盛后,Graecians这个名字传遍了世界,希腊人自己称呼自己的Hellenes却不那么为人所知了。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荷兰身上。"荷兰"这个中文译名来自Holland,这个单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用来指代荷兰全境,其实Holland只是荷兰这个国家其中的一个省份而已,只不过是历史上经济最富有的一个省,那里的外国人也最多,久而久之,大家都用Holland来指整个荷兰了。

有些荷兰人不喜欢别人用Holland来称呼自己的国家,尤其是住在Holland省(现在分为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了)以外的人。

所以,2020年,荷兰政府宣布不再使用Holland这个名字,从此荷兰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官方名称:Netherlands。

名称会随时间、经济等各种因素推移演变,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原因出于地缘政治。乌克兰为地名”正名“就是最生动的体现。至少,使用源自乌克兰语音译的Kyiv,帝国主义的含义不会那么明显。

但事实上,乌克兰语和俄语在词汇上重合度极高,大概有62%的词汇是可以共享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句话有10个乌克兰语单词,那说俄语的人至少有可能理解到6个词,反过来也一样。不过,那4个不能通用的词汇也很可能带来巨大的理解偏差。

而最近,随着战争进行,乌克兰非政府组织Rating Group的一项社会学研究调查为纵向分析乌克兰各地的社会语言变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调查表明,受访者对国家语言政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首次进行这项调查起,支持在全国(不仅仅是特定地区)为俄语和乌克兰语建立官方语言地位的受访者人数一直在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之间徘徊。然而,自战争爆发以来,这一数字急剧下降,从2021年9月的22%降至仅3%。

即便在说俄语人数比例很大的地区,这个数字也不乐观——乌克兰东部只有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支持俄语建立官方语言的地位,南部表示支持的受访者也只有5%。

针对这一调查结果,另一个乌克兰非政府组织Euromaidan Press声称,乌克兰正在这场战争中经历一种“乌克兰化(Ukrainization)”的进程,这是乌克兰对此前自己在俄罗斯帝国,乃至苏联时期所经历的“俄罗斯化”政策的反应。

语言究竟在人类进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陈寅恪先生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另一句古老的意地绪语谚语则说:

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a navy.

语言,不过是有海陆军队把守的方言而已。